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濟南市“十四五”消防事業發展規劃》和《濟南市“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濟南將布局以“一帶七區”為主體的泉城現代商務體系。同時,打造一批特色美食地標,加快全省非遺食品一條街規劃建設,持續舉辦好魯菜美食文化節,建設國際美食之都。以齊魯科創大走廊為核心的科創高端商務帶,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服務、檢測檢驗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法律服務等商務業態,建設高端法律服務產業生態圈;以CBD、漢峪金谷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商務區,重點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銀保聯動、投貸聯動、基金管理、金融結算等產業服務為主的商務業態,打造高端商務服務群;以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長清大學城為核心的醫養教育商務區,重點發展醫療、康養、教育、培訓、養老、托幼等商務業態,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務示范區;以市南部山區為核心的生態消費商務區,重點發展文創、旅游、休閑、度假等商務業態,打造綠色生態、低碳消費、慢生活消費樣板;以空港、內陸港為核心的貿易物流商務區,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物流服務、城市配送、分撥轉運等商務業態,推進采購中心、分撥中心建設,推行大宗貨物聯運模式;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為核心的未來品質商務區,重點發展科技服務、會展服務、體育服務等商務業態,打造國際會展名城、體育名城;以泉城路、大明湖、趵突泉為核心的商文旅融合商務區,重點發展旅游、文化、商業等消費為主的商務業態,推進商貿文旅融合發展;以老商埠、北園、濼口為核心的傳統商貿商務區,重點發展電子商務、跨境服務、專業市場等商務業態,推進傳統商貿轉型升級。根據《規劃》,濟南將推進餐飲業特色化發展,打造一批特色美食地標,加快全省非遺食品一條街規劃建設,持續舉辦好魯菜美食文化節,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并且,將立足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推進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外遷,在主城區周邊布局3—4處一、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專業市場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在茶葉、服裝、汽車及配件、大宗生產資料等領域形成8個超百億元的專業市場集聚功能區。另外,濟南將實施外貿產業集群攻堅行動,打造信息技術、機械制造、交通裝備、醫藥器械、特色農產品、鋼鐵6大外貿產業集群,全面提升本地先進制造業創新能力,有效提高我市進出口產品供給質量,建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產品供應基地和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到2025年,力爭全市外貿進出口實績企業達到1萬家以上,外貿企業規模由單個企業平均進出口0.3億元提高到0.5億元以上,形成支撐全市產業發展和經濟外向度提升的外貿企業集群。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十四五”消防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25年,濟南將基本完成與“全災種、大應急”救援任務相適應的消防救援力量體系建設目標,較大、重大亡人火災事故明顯減少,特別重大和群死群傷火災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規劃》提出,全面落實風險隱患“自知、自查、自改”和公示承諾制度,社會單位每半年向社會公示查改結果,公開承諾本單位(場所)不存在重大消防安全問題隱患。完成全市5萬平方米以上的商業綜合體標準化建設,2022年大型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管理達標率實現100%。2022年,推動各區縣政府實現100%的居民住宅區設置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停放場所。同時,2022年,自行開發消防派APP應用,完成試點工作;2022年年底,APP注冊率達到100%,使用率不低于80%。到2025年,政府專職消防員數量達到1710人,新增人數目標為482人,平均每年增長約96人。根據《規劃》,濟南將加快微型消防站和社區消防應急救援站建設,到2022年,行政村、委托物業公司管理的社區全部完成建站任務;消防安全重點單位以外的單位和除行政村、委托物業公司管理的社區以外的居民小區根據需求逐步建成。濟南還將在老舊小區集中區域建設社區消防應急救援站。到2025年,2005年以前建成的且具備條件的老舊小區完成社區消防應急救援站建設任務。在加強消防車道建設方面,《規劃》提出,住建部門將依法加強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設計審查驗收備案等環節的把控力度,從源頭杜絕消防車道不滿足建設標準的問題。解決因停車難影響消防車通行的共性問題,采取逐步優化停車資源管理使用,建立完善彈性停車、錯時開放、潮汐停車、共享停車及老舊小區居民優惠停車等政策機制予以解決。建立健全執法聯動機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嚴格依法查處堵占消防通道等停車行為,確保生命通道暢通。對公共建筑及新建住宅小區,嚴格按照規定標準設置消防車通道并逐一劃線、標名、立牌,實行標識化管理,2022年全部實現達標。結合老舊城區改造,按照“一區一策”要求,2022年年底前完成老舊小區消防車通道治理。近日,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十四五”水土保持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進一步下降,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5%,區縣間水土保持率差異進一步縮小,水土流失嚴重指數降至0.35,新增各級各類水土保持示范項目3個。(點此查看新黃河客戶端詳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