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醫鬧已經過時了,“職業維權”才是這個時代的流行。“職業房鬧”百度一搜一大把,“職業物鬧”則是新登場的朝陽產業。
為何維權有增無減?
大量的“維權經費”都用去哪了?
為何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維權視頻屢見不鮮?
為何規模越大的社區越容易受到維權?
為什么都想要更換物業公司?
為什么大品牌和大樓盤更會出現維權事件?
為什么維權的人都不愿意退房?
看完下面的真相,你就會明白,這是一條“維權產業鏈”,而你,會不會就是這條產業鏈上的一顆任人擺布、煽動的棋子呢?
一直以來,不少業主們都有一個疑惑:我之前覺得我買的樓盤還算滿意,挑不出多少毛病來,怎么入住以后,我的房子就變得那么差呢?
其實這并不是業主們的錯覺,而是入住后,一些有心之人就趁虛而入,心懷鬼胎地蠢蠢欲動——“職業維權者”們開始行動了。
讓我們具體來看看職業維權者們是怎么運作的,這條“維權產業鏈”是怎么形成的。
“維權”七步曲
“職業維權者”很多辭去公職,潛伏在業主QQ群、微信群當中,甚至還有隱藏在業委會中,在群里積極地發言,努力地吸引業主們的關注度。
商品房本身是一件商品,都可能存在瑕疵,物業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各種漏洞。
一般物業、業委會都愿意合法、合理改進。但是“職業維權者”就抓住一個業主們比較集中反感的方面,把業主們的訴求無限放大,夸大負面影響,整理小區的主要“罪狀”,列出給業主們看,震懾住大部分業主。
當業主們被“職業維權者”們所描述的后果所震懾時,他們就開始鼓動維權。一般用的借口無非就是爭取合法權益、懲治無良物業、業委會等等。
這個時候,“職業維權者”們還會為業主們出各種想法,做橫幅、寫大字報、發傳單等等,煽動業主們向物業、業委會施加壓力。
到這一步,“職業維權者”里就有負責帶頭的人出來,要搶在所有人之前去和物業、業委會做第一次正面接觸。
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因為他們要在業主面前樹立帶頭大哥的形象,獲取業主們的信任,也要在物業、業委會面前樹立自己就是業主代表的形象。
這樣一來,他們就成了物業、業委會和真正業主之間溝通的“橋梁”,壟斷了信息往來,怎么溝通都是由“職業維權者”們說了算。
一般來說,物業、業委會都會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即使是反映了問題,也不可能馬上對業主訴求有一個明確的反應。
所以,前幾次與物業、業委會的接觸一般是不會取得什么實質性進展的。
“職業維權者”們就利用這一點,制造物業、業委會不想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盡情抹黑、丑化工作人員,將物業、業委會放在與業主水火不容的對立面,讓業主們對物業、業委會失去信心,任由這群“職業維權者”們擺布。
當“職業維權者”們覺得業主們的情緒被調動的差不多了,就會另起爐灶,建立所謂的“維權群”。
要進入這個群,他們設置了比較苛刻的條件,如要主動公開個人的住房信息、要交“維權經費”等等。(維權經費一般為每戶或者每人100元至1000元不等,后期還會巧立各種名目,伺機繼續收取經費)
他們是在篩選那些能夠接受這些苛刻條件并留下來的人,這些人才是他們想要的目標人群,因為這些業主一般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而且不愿意走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利益,可以成為這些“職業維權者”們的擋箭牌。
但凡對于他們行動有一絲懷疑或者不肯接受條件的業主,他們會立刻將其從維權群里踢出去,因為這些業主不容易受他們的控制,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這一步就是經常在新聞當中可以看到的,“職業維權者”們帶領著被篩選出來的真正業主,在物業、業委會、小區、社區、街道或者上街進行各種各樣的花式“維權”,拉橫幅、喊口號、穿T恤等等,目的是為了逼迫物業、業委會妥協。 “職業維權者”的根本動機——產業鏈帶動下的利益與金錢 肯定有人會問,那這些“職業維權者”們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制作橫幅要錢、打印傳單要錢、購買T恤要錢,還要費時費力去和物業、業委會較勁,他們圖的是什么? 讓我們拿起計算器,算一算“職業維權者”們心里的小算盤吧。 收入: 第一部分來自于向真正的業主們收取“維權費”或者“辛苦費”“勞務費”,一般是通過微信、支付寶、紅包、轉賬或者收取現金等形式。簡單的算一筆賬:假設有800戶人參與維權,每戶每人收取500元經費,800戶*500元=40萬元。 支出: 維權材料——主要包括橫幅、T恤、傳單、擴音器、口罩等,按照800人參與維權的規模計算,人均50元的標準可以將維權隊伍包裝得非常豪華了。好了,這部分成本是4萬元。 公關——在提倡正能量宣傳的今天,想要把一條負面信息擴大化,不花點公關費用那是不行的,請客吃飯,紅包等等還是需要的,這部分費用可大可小,關鍵是沒有收據和發票,費用就難以核算了......你懂的。 不對啊,這么簡單的數,騙得了業主嗎?放心吧,“職業維權者”們會列出清單,浮夸地提高每項材料的價錢,夸張地列出各項工作的進展費用來誤導業主們,這樣他們就能賺取中間的巨大差價,這幾十萬元的差價就是“職業維權者”們的穩賺不賠的高額利潤。 “職業維權者”們還會多次說明“維權經費”已經所剩不多或者使用完畢,為了這次維權他們付出了巨大成本和身心精力。 如果維權事件上了電視新聞,“職業維權者”們還會告訴業主:為了這次維權事件能夠上給更多的人和有關部門關注到,他們花費了大量的經費打通了一些關系,耗費完了“維權經費”、“新聞經費”等等,麻煩大家繼續籌錢。 前面說過,“職業維權者”們已經在業主面前樹立起了帶頭大哥的形象,這個“帶頭大哥”當然會去談判了,公開的談判場合,當然是一副正義凌然、扛著炸藥包炸碉堡都無所畏懼的形象了,但是在私底下的場合呢?你猜對了,他們就是索要好處。 索要好處一般可以分為四種: 1)物業、業委會妥協但不給好處 即使這一個問題解決了,他們沒有得到好處是不會罷休的,他們會把矛盾聚焦到之后的問題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2)物業、業委會既妥協又給好處 這就很簡單了,“帶頭大哥”向業主們宣布維權勝利,高高興興分道揚鑣,既得了好處又贏得了威望。 3)物業、業委會不妥協但是給好處 “職業維權者”們拿了好處就作鳥獸散,這樣一來,溝通的橋梁中斷,剩下的想安居樂業的真正業主們也不再有那個精力去折騰維權的事宜,就沒什么后續了。 4)物業、業委會既不妥協也不給好處 這種情況下,“職業維權者”們就會在“維權”的過程中不斷地挑釁,對工作人員進行侮辱,挑戰正常人的底線,如果當中有年輕氣盛的小伙子忍受不了動了手那就正中他們的下懷。 對于這樣的事情他們輕車熟路,分寸拿捏的很好,不會留下什么把柄。況且自己本身也沒有太大的損失。 什么?你還沒有明白他們會索要些什么好處?眾所周知,每個小區都有各種各樣不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個時候,某一位“職業維權者”就閃亮登場了,他會跟物業、業委會說,“小區我可以找出無數個問題出來,讓業主罵臭你,但是你放心,我可以幫你擺平這些業主,但是你看小區的某些個業務能不能..........”你懂的。 好了,在揭示完這些蠅頭小利之后,真正的大戲登場,讓我們跟“職業維權者”們一起,來憧憬這場“維權財富盛宴”吧。 “職業維權者”們一旦樹立起了帶頭大哥的形象,就會進一步尋找契機,引爆業主與物業、業委會之間的問題和關系,這時候帶頭大哥又會搶先一步跳出來帶動業主們成立新業委會,利用其樹立起來的“威望”,力爭在未來的業委會當中擔任響當當的角兒,下一步呢?更換物業公司咯。 如果成功更換原有的物業公司,他們就會極力引薦或者暗中操作和自己有相關利益的物業公司一起參與競標,而參與競標的物業公司都會是他們有關系的物業公司。 按照一個30萬㎡社區,物業費為1.6元/㎡·月的標準計算,每年的物業費總額為576萬,還不包括商業部分。 在確立了新的物業公司之后,接下來,“帶頭大哥”們,會授意新的物業公司降低物業服務人員的工資標準,降低服務標準,開源節流,一年下來,可以省回不少資金呢,省下來的錢會去那里?你說呢? 再說了,小區的廣告欄、電梯廣告、道閘廣告都由他們負責了,這其中的商業利益都是按萬元為單位來計算的,這樣一來“職業維權者”們的利益更是一本萬利。 或許你會說,他們要是敢這么做,我們也一樣可以換掉他們的物業公司呀,你想多了,人家本來就不在乎服務質量,大不了賺一年的利潤就拍拍屁股走人咯,反正錢已經賺到手了。 最最關鍵的,換物業是有陣痛的,甚至長痛,停水、停電、垃圾成堆是必然,如果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大概按三個月計算吧,多數基本上小區就報廢了。 在“職業維權者”們的操縱下,頻率提高N倍。受苦受難的就是廣大業主。 隨著時代的進步,職業維權者們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為了能讓這個產業更加穩當,他們也創造了很多自治組織,甚至取個比較偽官方的名字,比如XX社區建設研究中心業主專業委員會,借某社會科學屆聯合會名義,成立一個讓人以為是政府單位的組織,更有利于部分不良用心的職業物鬧長期隱藏和利用。